林下“掘金”美了乡村富了民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21日     四川

 

 

       盛夏的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三岔河镇,群山叠翠。茂密的林荫下,一株株滇黄精布满山坡,草果在枝叶间泛着微光,龙胆草悄然生长……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银行”,正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近年来,三岔河镇探索以党建为引领,激活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中药材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过去我们零星种点药材,规模小,销路也没保障,心里没底。”山头田村党总支书记杨维学说。改变源于镇党委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村党组织牵头整合了分散的林地和农户力量,争取项目资金,对接技术指导,破解了“碎片化种植”难题。

2023年以来,在镇党委推动下,420万元衔接资金注入山头田村和柏木村,建起了140亩滇黄精(含20亩种苗基地)和500亩草果种植示范基地,配套修通了9.5公里产业路,架设了8公里灌溉管道。党员带头试种、结对帮扶,点燃了村民热情。目前,已有200多户村民积极参与,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生动局面。全镇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5200多亩。

       产业要兴,龙头带动是关键。三岔河镇重点培育了云南智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凤庆县照得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家新型经营主体。“我们统一提供种苗、技术、保底收购,农民可以流转林地收租金,也可以到基地务工拿工资,还能享受利润分红。”智荣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在山头田、柏木两村种植的滇黄精和重楼,预计3年后亩产值超2万元。仅此一项,就常年雇佣20多名村民,年发放工资超40万元。

       这种“保底收购+利润分红”的模式,有效盘活了闲置林地资源,让待业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和“分红股民”。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下,农户自主发展的龙胆草种植面积已突破3000亩,预计年产值超600万元。公司与零散种植户签订的订单协议,更打消了村民“种得出、卖不掉”的顾虑。

科技“翅膀”为产业腾飞注入强劲动力。镇党委坚持“外引内育”,成功回引在外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乡土人才王智荣返乡创业,成立了智荣农业公司并建设了60亩标准化示范园。同时,组织51名种植户参加“职业化脱产式证书式”培训,内容涵盖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实用技术。针对散户,农技专家把“田头课”“流动课”开到了地边。

       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是让群众共享红利。三岔河镇创新了“租金+工资+分红”的多元增收模式和“217”利益分配机制——即项目收益的20%用于滚动发展,1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70%用于合作社运营。

       脱贫户鲁正银是受益者之一:“我在基地干活,一年能挣3万多元,家里10亩林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有一千元租金,日子有奔头了!”在滇黄精种植基地,他流转林地有租金,务工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而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反哺能力也增强了。柏木村党总支书记张东剑说:“有了集体收入,我们修了路、通了水,村民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据统计,2024年全镇林下中药材产业带动务工4200多人次,发放工资33万余元,户均增收超3000元;仅滇黄精项目就为相关村集体增收超6万元。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三岔河镇的林下“掘金”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间,中药材蓬勃生长,绘就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据介绍,三岔河镇下一步计划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厂延伸产业链,并依托丰富林地资源打造“林下研学”基地,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让这片绿水青山持续产出“生态红利”。(云南省凤庆县委组织部 王继泽、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