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IP”焕新出彩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21日     四川

 

 

       烽火岁月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磅礴力量?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精心策划“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主题系列活动——从光影交织的沉浸式展览,到催人奋进的宣讲比赛,再到创意纷呈的微视频大赛,一场场精神洗礼在全市铺开。

 

党员干部师生到广西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纪念馆参观。

 

       这是来宾市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新办法、新举措,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一次具体实践。近年来,该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保护为基、科技为翼、融合为果”工作思路,形成一条从“存下来”到“活起来”再到“火起来”的链条,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守护红色根脉 旧址新生铸就精神高地

 

       7月10日上午,阳光明媚,兴宾区大湾镇政府党支部在大湾镇天马运输行党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罗燕芳站在实景还原的柜台旁,激动地说:“听了讲解员的生动讲解,才知道这些不起眼的算盘、账本,竟能传递复杂的绝密情报。”

       抗战时期,来宾地下党组织根据中共广西省工委的部署,坚持在来宾及周边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建立了10多支约2000多人的抗日游击武装队伍,成为广西敌后游击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来宾留下丰富的红色资源。

       然而,当历史价值的深度挖掘与专业研究力量不足等矛盾渐次浮现,欠发达城市的守护者,该如何突破桎梏?在抗战期间发挥过关键作用的天马运输行,曾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来宾市于2021年请来由自治区专家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大湾镇,聚焦钱兴、黄彰等中共广西省工委抗战时期领导人在桂中的革命足迹,通过史料勘校、旧址考证、口述史采集等,将险些湮没于尘埃的史料全景呈现,揭示了遗址的历史价值。

       大湾镇党委书记卢喜见介绍:“兴宾区争取到革命老区专项补助资金和自治区支持资金共260多万元,我们在原址基础上修复了遗址,并培养起高水平的讲解员队伍。实景还原了柜台、算盘、秤砣等‘无声功臣’,让观众沉浸体验当年的场景!”

       成效如何?中共来宾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谭勇给出答案:“这里于2022年获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授予的广西首个‘机要交通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鲜活场景极具感染力,年参观人次突破20万人次。昔日的秘密枢纽,如今已是精神高地!”

       据中共来宾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赖祥旭介绍,近年来,该市在全区首创“百个党史教育基地”挂牌工程,率先对各级党史教育基地讲解员进行选聘和持证上岗,推动全市党史教育基地讲解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同时,积极引导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利用革命老区建设经费,统筹做好红色资源保护传承。

 

中共广西省工委武宣通挽会议旧址修复及建设现场。

 

       近年来,来宾市累计投入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经费超过5000万元,保障红色资源“存下来”——广西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纪念馆新馆、中共广西省工委武宣通挽会议旧址修复投入使用。兴宾区小平阳镇中共贵武来迁特支旧址、七洞乡良莲起义纪念旧址等一批党史教育基地启动建设。

 

       唤醒革命记忆 沉浸体验与云端触达共振

 

       为让凝固的历史鲜活起来,进一步提升党史教育的吸引力和可及性。来宾市在挖掘红色资源保护根基的同时,向科技借力。以声光电和数字技术为媒,通过注入沉浸感与互动性,让红色资源“开口说话”。

       5月19日,时值“中国旅游日”,一辆辆满载学生的研学巴士停在合山国家矿山公园入口。来自金秀民族初中的500多名学生,好奇地踏入了这座由矿山蜕变而来的工业遗址。

       “下矿井喽!”师生们走进蜿蜒的东矿矿道,此刻,一道全息投影映照在坑道旁的坑洞中:一名“透明”的老矿工挥动钢钎,一举一动栩栩如生。讲解员杨柳动情地讲述:“抗战时期,这里是广西最大的煤矿,被誉为光热之城。数万名矿工发挥光热精神,夜以继日地为前线输送能源。”

       沿着坡道缓缓下行。“看,褶皱的形成给煤炭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孕育环境,但是断层的形成就给我们开采造成了困难。”杨柳引导同学们向坑道边观察,前方巷道的感应矿灯随之打开。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课本上说的地球内部,原来是这样,以前我还以为就是一块大石头呢。”

       如今,该基地已成为当地知名的红色研学基地,不少外地的学生也组团前来参观体验。看着新一代在矿井里触摸历史,退休矿工江育奎感慨道:“那些难忘的岁月啊,以前怎么说都说不清楚,现在下井走一圈,娃娃们都懂了,这精神就断不了!”

       这正是合山市向技术借力,“活化”红色资源的生动实践。该市以光热精神为魂,运用声、光、电及AR技术,在保留井下原始巷道、机械的同时,打造出地下沉浸式体验空间。

       与此同时,来宾市还在市级层面打造“云上”党史教育基地,集成3D展馆、AI讲解、直播党课等功能,平台上线一年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同步推进党史教育VR设备进社区、进乡村,覆盖基层站点近100个,破解传统教育时空局限,推动红色精神从“指尖”直抵“心间”。

 

       赋能发展新篇 红色IP引爆文旅融合“聚变”

 

       科技赋能,让红色资源更鲜活,使党史教育可亲可感。如何让这段历史既“活”得精彩,更“火”得长久?来宾的答案是创新探索“红色资源+”的融合之路。

       晨曦的金秀大瑶山,圣堂湖的游船推开翡翠般的水面。景区工作人员郭德告诉船上的游客:“一会儿看完美景,还可以去纪念馆喝‘忠勇茶’。体验烽火岁月的同时,也能为纪念馆的保护尽一份力。”

       这股从青山绿水间汇集的文旅涓流,正默默滋养着大山中那座赭色建筑。烽火岁月里,瑶乡群众与革命队伍并肩御敌结下的血性情谊,如今通过鲜活的红色展陈,系紧民族团结的时代纽带。

       来到金秀长垌乡龙华红色革命纪念馆,解说大屏前围满小游客,解说员手指轻点,革命先辈侯守才在战斗中穿越密林的动画便跃然眼前。“文旅产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游客来到纪念馆参观!”纪念馆负责人金卫光笑道:“看到没?瑶山剿匪的战斗,我们瑶族先辈也参与了!”

       窗外,瑶族老乡们的餐馆正冒着腊肉香,游客们三五成群享用美食时,分享着各自家乡抗日的故事。“游完湖的客人呐,多半会来听游击队的古仔!”老板边擦桌子边招呼,“纪念馆把故事讲得越透,我的生意就越红火。没想到先辈们赶跑了侵略者,还带来了消费者。”

       数十公里外,象州运江古镇中散发着明清遗韵的商埠,正迎接着一波波暑期游客。彭凤娇在百年老屋前支开簸箕,金黄的“渡江支前粮”(米糕)热气蒸腾。

       正是这独一份的“古+红”的气质,让游客趋之若鹜:研学团沿明代青石步道“追踪剿匪密报”;慕野营地的星空影院里,《象县剿匪记》纪录片的枪声与古戏台的粤剧唱段奇妙共振……

       去年,运江古镇迎来10万人次的游客,带来消费收入约500万元。这其中一部分又化作反哺红色资源保护的活水。这座千年商埠正在续写着“商埠烟火从未散,烽火记忆又添柴”的时代新篇。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