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防汛一线筑“红堤” 基层党组织显担当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30日     四川

 

 

       连日来,华东、华北、东北等地遭遇的强降雨,将“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的严峻性推向顶点。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洪魔较量的硬仗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以“守土尽责”的姿态,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从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到被困群众转移的“生命通道”,从险情排查的“网格前哨”到灾后重建的“暖心服务”,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

       把党旗插在最险处,是冲锋陷阵的动员令。灾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战场。在河北涿州的积水深处,党员突击队划着橡皮艇逐户搜救被困老人;在北京门头沟的塌方路段,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手刨肩扛开辟临时通道;在吉林舒兰的河堤岸边,机关党员干部与村民一起装填沙袋加固堤坝…… 这些场景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越是危急时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越能凸显。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先锋岗、划分责任区,党组织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攥紧的拳头”,让“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防汛一线最动人的宣言。让网格连起千万家,是精准防控的方法论。

       防汛救灾的实效,往往取决于“最后一米”的执行力。村(社区)网格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此次防汛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网格员化身“预警员”,用大喇叭、微信群将暴雨预警传递到每一户;变身“排查员”,对低洼院落、危旧房屋进行“拉网式”检查;当好“转运员”,用背、用抱、用担架将行动不便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这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体系,既解决了“信息传递梗阻”的难题,又破解了“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困局,让防汛措施从“纸上部署”变为“落地见效”。

       用初心暖透受灾心,是为民情怀的试金石。防汛救灾不仅要“抢险”,更要“暖心”。在安置点里,党员干部为老人端上热乎饭菜,为孩子准备应急课本;在灾后村庄中,他们帮农户清理淤泥、协调物资,排查用电用水安全;对因灾受困的群众,一句“有我们在,别怕”胜过千言万语。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恰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注脚 —— 不仅要保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要守护好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当前,汛情尚未结束,挑战仍在眼前。但只要基层党组织这个“主心骨”坚强有力,广大党员干部这支“先锋队”冲锋在前,再大的风雨也挡不住我们共克时艰的脚步。这道防汛一线的“红色堤坝”,既是抵御洪水的物理防线,更是凝聚人心的精神长城——它让我们坚信,风雨过后,一定能迎来彩虹。(作者:段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