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划清权责边界 激活治理末梢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31日 四川
无意义的文山会海、填不完的表格资料、迎不完的检查调研......面对“属地管理”与“权责不清”交织带来的“无限责任”,以及上级部门随意摊派任务、向基层随意“甩锅”等问题,基层的“小马车”在重重压力之下,变得寸步难行。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是党中央部署的重要改革举措,通过明晰权责边界推动基层干部回归为民本质,以清单形式明确乡镇(街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解决长期困扰基层、交叉扯皮的“老大难”问题。各级党组织要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为基层治理划清权责、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回归服务群众的本位。
厘清权责边界。基层治理长期受困于权责模糊、层层加码的乱象,镇街履职清单通过“三张清单”改革,为基层划清“责任田”。履职清单编制要坚持立足实际、谋划长远,把握好“权”与“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构建边界清晰、分工清楚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内部深度融合、外部高效配合的职能运行机制,确保基层职责不超标、不超纲、不超载,以制度化形式厘清属地管理与部门职责的边界,防止“职责下放”变为“甩手掌柜”式管理。
破除形式主义。当“痕迹管理”异化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会让基层干部深陷填表、拍照、打卡的泥潭。履职清单编制要以“删繁就简”为导向,减少台账填表、迎检留痕等负担,精简冗余流程、优化督查机制,高质量编制基本履职事项、配合履职事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三张清单,扎实推进拟定初稿、审定公布等基本环节,充分尊重基层意愿,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健全完善职责准入、监督评估与综合考核衔接等配套机制,确保履职清单符合实际、立足长远。
强化制度保障。减负不是“一减了之”,而是以制度重塑激发治理活力。一方面,清单与机构改革联动,将赋权事项融入镇街“三定”方案,明确主责部门,避免职责分散;另一方面,建立“双向评价”机制,上级部门与镇街互相考评权责适配度,倒逼权责匹配、资源下沉。要将“减下来的负担”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加速度”,让干部轻装上阵,把政策红利转化为解民忧、办实事的温度与效率,让基层治理焕发持久活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真正“甩开膀子、干出样子”。(作者: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