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打破政务“旋转门”,开启民生“直通车”

巴蜀党建  2025年7月31日     四川

 

 

       某地新区,一位业主投诉楼下违建阳光房长达一年零两个月,得到的回复从“按流程发文书”到“街道没钱强拆”,最终演变为“踢皮球式”推诿。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政务回复,确实只是飘浮在空中的“语言泡沫”。当“正在研究处理”“已转交有关部门” 成为万能回复模板,当民生诉求在“旋转门”中无限循环,我们必须追问:政务服务的初心,究竟该如何安放?

       语言泡沫下的民生困局。某市民在阳光问政平台投诉公积金问题,得到的回复不仅内容空洞,甚至出现低级错别字。这种敷衍塞责的背后,暴露的是部分部门将问政平台视为“应付差事”的工具。更荒诞的是,某市一次电视问政中,官员面对犀利提问竟抛出“还不清楚,明天去看看”的神回复,被市委书记当场递纸条叫停。这些看似“高度重视”的措辞,实则是披着程序正义外衣的变相懒政,让群众在“狼来了”的循环中逐渐丧失信任。当政务“回复率”成为考核硬指标,“解决率”往往沦为牺牲品。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已转交”的推诿中沉睡,在“正在研究”的拖延中发酵,最终化作社交媒体上的一句吐槽:“等‘正在研究’变成‘已经解决’,黄花菜都凉了。”

       旋转门背后的制度病灶。政务回复的“旋转门”现象,本质是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双重病变。某县交通信号灯故障一月未修,问政平台回复“正在研究”,实则是部门间权责不清导致的“九龙治水”;某省要求基层新增2772个政务账号并硬性考核粉丝量,迫使干部陷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这些案例折射出,部分官员仍将问政平台视为“免责盾牌”而非 “责任清单”,将“回复话术”当作“政绩包装”而非“民生考卷”。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考核机制的错位。当“回复即免责”成为潜规则,“踢皮球”自然成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让制度长牙是破局之道要根治“语言腐败”,必须重构政务服务的价值坐标系。有的地方推行的“线索收集—问题核查—典型通报—督促整改”闭环机制,将问题线索数量压减 90%,证明“解决率”才是唯一的硬通货。某地智能问政系统通过AI技术实现秒级应答,并与多个部门智能体互联,让“一问答、跨域办”成为可能,这启示我们:技术赋能可打破部门壁垒,让“踢皮球”失去空间。但是,更关键的是要让问责长出“牙齿”。某市对电视问政中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停职待查,某地“民呼我为”平台将群众满意度与干部考核挂钩,倒逼部门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服务”。由此可见,只有将“群众差评”转化为“仕途风险”,才能真正扭转“重回复轻落实”的积弊。

       民生无小事,唯有以“解决了吗”取代“回复了吗”,以“马上就办”取代“正在研究”,才能让问政平台真正成为连接民心的桥梁。当每一个“已转交”都附上明确时间表,当每一次“正在研究”都伴随实质性进展,我们才能告别“语言泡沫”的荒诞剧,书写“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新篇章。政务服务的温度,不在华丽的辞藻里,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中。当 “踢皮球式”回复绝迹,当“旋转门”变成“直通车”,才能真正兑现“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这不仅是对群众期待的回应,更是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终极考验。(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