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作风如磐:中国共产党永恒的胜利密码
巴蜀党建 2025年8月1日 四川
7月31日,中国军网发布《特刊丨踏访陈庄:大道如砥,作风如磐》,其间描述了从灵寿城头的战火硝烟到上海街头的晨曦微光,从陈庄战役的山地伏击到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奇迹,中国共产党人用铁一般的作风铸就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在建军98周年与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那些“再也回不来了”的故事,正是中国共产党以优良作风改写民族命运的生动注脚。
民心所向:两种作风的生死对决
1937年的灵寿,国民党官员提前催征赋税、弃城而逃的丑态,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陈庄构筑钢铁堡垒的壮举形成鲜明对比。当日军以“牛刀子战术”突袭陈庄时,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精准预判敌军动向,以少数兵力节节抗击、诱敌深入,最终在磁河两岸设下天罗地网。这场歼灭战不仅毙伤俘日伪军1380余人,更让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固堡垒。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国民党军队在灵寿的不战而退,暴露了其脱离群众、腐败无能的本质。
晋察冀边区政府进驻陈庄后,立即推行“二五减租”“统一累进税”等政策,彻底改变了“地主剥削、农民困苦”的旧格局。通过发展合作社、创办抗大二分校,边区军民在战火中创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奇迹。当边区百姓在田间传唱“减租减息好,种地劲头高”时,当抗大学员在陈庄街头书写“抗战到底”的标语时,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真理。
人民至上:血肉相连的钢铁长城
在陈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当地百姓组成担架队、送粮队支援前线,甚至自发用土制地雷封锁日军退路。这种军民鱼水情的背后,是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晋察冀边区通过建立农会、妇救会等组织,让普通农民第一次拥有了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彻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这些“细微处见真章”的改革,让群众从“被动员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
抗大二分校在陈庄的办学实践,更是共产党重视人才、培育新风的典范。学员们白天扛枪打仗,夜晚挑灯学习,在战火中淬炼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正如毛泽东同志为抗大题写的校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种将教育与战斗融为一体的实践,为抗战胜利输送了2万余名军政兼优的干部。
作风永恒:从历史深处走向复兴征程
1949年5月的上海街头,解放军官兵露宿南京路的场景震惊世界。这种“不入民宅”的铁律,正是共产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生动诠释。当国民党军队在溃败前疯狂掠夺时,共产党用“夜宿街头不扰民”的行动,向世人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这种纪律严明的作风,在新时代演化为“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强军理念,成为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基石。
历史的启示穿越时空。当年晋察冀边区“对外统制、对内自由”的贸易政策,与新时代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一脉相承;抗大二分校“教育为抗战服务”的理念,在今天转化为“科技强军、人才强军”的生动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从陈庄的窑洞课堂到新时代的演兵场,共产党人始终以“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勇气,将优良作风融入血脉基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能深刻理解:灵寿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初心从未改变;陈庄的战火已经熄灭,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然炽热。当我们高擎建军98周年的军旗,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丰碑时,更要传承那穿越时空的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底气,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永恒密码。让我们以作风为舟,以民心为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破浪前行,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