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防汛“硬核”实践书写“到群众身边去”的生动答卷
巴蜀党建 2025年8月1日 四川
7月3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连日来,呼和浩特遭遇持续强降雨,面临严峻的防汛考验。危急关头,全市1658个基层党组织、21315名党员干部投入到防汛抢险工作中,1556支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织密防汛“安全网”,呼和浩特依托智慧城市“数据中枢”,构建起“市委统筹、党组联动、党员冲锋、科技赋能”的立体化防汛体系。党组织凝聚起多方力量,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红色防线”。
科技赋能:让“数据中枢”成为党员干部的“千里眼”。在呼和浩特防汛一线,智慧城市“数据中枢”与党员干部的身影形成了独特的“人机协同”图景。这种“科技+党建”的防汛模式,让传统“人海战术”升级为“精准制导”——党员干部在城市大脑指挥中心研判汛情时,既能通过气象预警平台预判雨势走向,又能依托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动态调整抢险路线。当哈素海退洪渠出现溃口时,正是智慧平台的实时数据支撑,让党员突击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险情处置。这种科技赋能的背后,是党员干部主动拥抱新技术的时代自觉:从传统的“敲锣喊话”到如今的 “数字哨兵”,从人工巡查到无人机巡航,呼和浩特的党员干部正在用科技重塑防汛救灾的时空维度。
网格织密:让“红色细胞”成为人民群众的“安全网”。在支农社区党委书记冀雯娜拍响米大爷家门的深夜,一张由1658个基层党组织编织的“红色网格”正在全城铺开。这种网格化管理不是简单的任务分解,而是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具体行动:每个易涝点都有“双责任人”,每个转移安置点都有“党员专班”,每个微信群都有“防汛明白人”。当暴雨导致钢铁路街道内涝时,社区党员不仅徒手清理排水口杂物,还提前协调酒店预留应急安置房,用“绣花功夫”织就了群众的“生命防护网”。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网格化实践正在催生基层治理的“化学反应”——社区党员包联楼栋、志愿者转发避险知识、村民自发参与抢险,党群干群关系在防汛考验中淬炼得更加紧密。
体系重构:让“立体防线”成为执行制度的“试金石”。呼和浩特构建的“市委统筹、党组联动、党员冲锋、科技赋能”防汛体系,本质上是一次城市治理体系的深度重构。市委统筹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应急响应机制,将气象、城管、住建等多个部门的资源整合到政务服务局指挥大厅联合值守;党组联动不是松散的协作配合,而是通过“青年突击队”“党员防汛突击队”等载体,让年轻干部与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形成“传帮带” 矩阵;科技赋能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将监控数据与党员干部的“铁脚板”深度融合。这种立体化防汛体系在实战中展现出惊人效能,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呼和浩特用防汛实践证明,党的领导与科技进步的深度融合,能够释放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强大动能。
在这场与暴雨的较量中,呼和浩特的党员干部用“数字大脑”提升防汛精度,用“红色网格”延伸服务触角,用“立体体系”凝聚治理合力。他们既是智慧城市的“操盘手”,也是群众身边的“守夜人”;既在数据洪流中精准定位风险坐标,又在街巷阡陌间筑牢精神堤坝。这样的“硬核”实践,为超大城市防汛救灾提供了有效方案,更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书写了一篇危急时刻“到群众身边去”的生动答卷。当党旗在洪峰中高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2万余名党员干部的钢铁意志,更是一个政党在百年变局中始终不变的初心坐标!(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