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烟火里的泸州:“深夜食堂”的文化解构与人文温度
巴蜀党建 2025年8月1日 四川
近日,四川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肖大齐先生发表杂文《油饭烤鱼老窖燃夜火,川音灯彩乡情暖归途————为泸州“深夜食堂”扎起》,读后感觉是那样的暖身、暖心。文章以聊天式的笔触,将泸州的“深夜食堂”解构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对泸州“深夜食堂”烟火气的描绘,还是对这座城市民生温度的解读,都在看似自由散漫却暗合“起承转合”传统美学逻辑的行文中娓娓道来。
味觉符号的烟火解构
泸州深夜食堂的烟火气,是一场关于味觉符号的狂欢。在永兴诚酱油厂的油油饭摊位前,琥珀色的百年酱油淋在颗粒分明的米饭上,油光锃亮的质感构成视觉符号的第一重冲击。这种“五比一”古法酿造的酱油,不仅是味觉记忆的载体,更成为传统文化的物质隐喻——酱油缸里沉淀的不仅是发酵的豆麦,更是泸州人对工艺传承的执着。合江烤鱼摊前,炭火炙烤鲜鱼时腾起的烟雾,将辣椒与花椒的香气编织成嗅觉符号的网络,食客们猛灌泸州老窖精酿啤酒的动作,则完成了味觉、嗅觉与触觉的通感交响。这种多重感官符号的叠加,使深夜食堂成为一个立体的文化场域,每个摊位都是地方特色的微缩景观。
在符号学视域下,泸州老窖的“燃夜火”意象尤为值得玩味。酒液金黄透亮的物理属性,在灯光下折射出液态黄金的视觉符号;而“燃”字将静态的饮酒行为动态化,暗合泸州作为酒城的文化基因。这种符号的双重编码,既延续了“酒以成礼”的传统认知,又赋予现代消费场景以仪式感。当食客将啤酒泡沫与烤鱼鲜香在舌尖交融时,实则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味觉对话——老窖的百年窖池与长江的千年流水,在深夜的烟火气中达成了文化记忆的共振。
空间叙事的民生温度
深夜食堂的空间设计暗合现象学“第三空间”理论。三星街夜市的灯光黄桑桑但足够亮堂,这种2700K的暖光照明,既营造出类似母亲怀抱的安全感,又通过可控的亮度调节给予食客心理缓冲。摊位间精心设计的行走空间,使陌生人既能保持安全距离,又能通过点头微笑达成“沉默共鸣”,这种“不介入的陪伴”恰是现代都市人稀缺的情感补丁。当银发老人认真淋酱油、老板娘专注烤鱼的侧脸被炉火映红时,这些微观叙事共同构建了“被看见”的空间体验。民生情怀的深层表达,在于管理者的“温情治理”。水井沟美食街从游摊聚集到规范经营的蜕变,不仅是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更通过“统一招牌、统一伞具”的物质改造,重塑了摊贩与市民的情感联结。智能调节的灯珠、夜巡警温和的身影,这些细节将冰冷的城市管理转化为可感知的人文关怀。正如现象学所揭示的,空间的意义不在于物理存在,而在于其承载的生活体验。泸州深夜食堂的民生温度,就藏在摊贩记得熟客口味、管理者预留文化展演空间的点滴之中。
文学书写的艺术张力
肖大齐先生的文本呈现出独特的文学建构。通感手法的运用尤为精妙:“泸州的深夜食堂就捧出它实打实的心意”将空间拟人化,赋予其生命体的温度;“老窖的酒香和烤鱼的烟火气在喉咙里散开”则打破感官界限,创造出多维的审美体验。结构上采用“夜幕铺陈-味觉狂欢-文化觉醒”的三重叙事,从市井烟火升华至文化根脉的延续,暗合“起承转合”的传统美学逻辑。
文本的诗性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油光锃亮的米饭”“炉火把鱼摊老板娘的侧脸映得红彤彤”等具象描写,构建出视觉主导的叙事空间;“人声嘈杂和冒起的热气,是这座城头另一种呼吸方式”则通过听觉与触觉的通感,赋予城市以生命体征。这种文学张力在“川音灯彩乡情暖归途”的标题中达到顶点——“川音”指向地域文化的声韵特质,“灯彩”强化视觉符号的仪式感,“乡情”与“归途”则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家园的升华。
总之,在符号学与现象学的双重观照下,泸州深夜食堂超越了单纯的饮食场所,成为城市文化的活态载体。它以味觉符号解构传统,用空间叙事重构温情,最终在肖大齐先生的文学书写中达成了烟火气与人文性的完美平衡。当食客捧着热滚滚的烤鱼、听着川剧《滚灯》的锣鼓声时,他们咀嚼的不仅是地方风味,更是这座酒城延续千年的文化基因。这种将民生关怀融入文化表达的创作实践,为当代城市书写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式样本。(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