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评论 || 基层调研要多“下马看花”
巴蜀党建 2025年8月1日 四川
调查研究乃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石。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关键档口,广大党员干部尤需警惕“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调研的顽疾沉疴。唯有以“下马看花”的沉潜之功,让调查研究成为淬炼过硬作风的“熔炉”、稳固政策落地的“基石”、破解发展难题的“密钥”,高质量发展方能获得不竭动能。
祛浮去躁,方破“心中无底”之困。政策何以脱离实际、沦为空中楼阁?根源常在对基层实情的“认知迷雾”,一些干部深陷文山会海,仅凭经验与臆测决策;有的则畏惧直面矛盾,惯用“拖延战术”回避问题。究其症结,在于调研的深度与广度缺位,致使政策根基虚浮,群众获得感自然稀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轻车简从、减少陪同”,正是为调研“祛浮去躁”的治本良方。党员干部当主动撕掉文山会海织就的“滤镜”,真正沉下身心,直插矛盾聚集的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街巷社区,在问题现场倾听原汁原味的民声。双脚沾泥、双目观实,方能跳出数据报表的桎梏,摸清政策落地的堵点与民情民盼的痛点。当调研成为决策前不可或缺的“规定动作”,政策制定就可以精准锚定群众需求,从而切实提升治理效能与人民满意度。
力戒虚功,打通“纸面转化”之阻。 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常因调研成果“沉睡档案”而梗阻。一些地方或部门常以转发文件代替本地化解读,不结合实际细化,令基层无所适从。这种“调而不研、研而不用”的虚功,正是中央八项规定所力戒的形式主义痼疾。破解之道,一方面,需建立成果共享与转化机制,将具有普适性的经验提炼固化为制度规范,推动“零星探索”升级为“系统解法”;另一方面,必须强化督查问责刚性约束,对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定期跟踪评估整改实效。尤其在学习教育中,要严查作秀式“调研”,对敷衍应付者坚决亮剑,确保每一条真知灼见都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招硬招,让调研成效如钉子般“钉”进现实。
深挖症结,勇闯“改革深水”之关。当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与攻坚期,面对的多是体制机制痼疾与利益藩篱交织的硬骨头。此时若调研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无异于隔靴搔痒,非但难破除沉疴,更将贻误战机。党员干部务必善用蹲点深挖、“解剖麻雀”等方式,深入一线“刨根问底”,精准把握问题本质、探清梗阻症结。同时,建立健全调研实效考核机制,既要拿出“刮骨疗毒”的魄力直面历史遗留问题,又要锤炼“对症下药”的智慧,对当下凸显问题即刻响应、即知即改,对深层次体制机制顽疾精心绘制改革路线图并持续发力,对长期复杂矛盾用集体会商、全程督办、长效管理的组合拳,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真正让调研成果里的“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由衷认可的“幸福账单”。(作者:廖世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