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老乡场——兆雅镇(兆雅、新溪、杨九)
巴蜀党建 2025年8月1日 四川
兆 雅 镇
位置境域 位于泸县东部、泸永公路(S307)线上,距泸县县政府驻地33千米。东连太伏镇、云锦镇,南依万里长江,西南邻龙马潭区特兴街道,北毗云龙镇。辖区面积 67平方千米。
镇名由来 南宋年间为赵市镇,清乾隆年间为赵雅镇,光绪时演变为兆雅镇。
建制变迁
兆雅场始建于宋代,时名赵市镇。按:据宋《江阳谱》”安贤乡中下里,第十五都,赵市镇。“
明永乐时名赵市镇,并设有公馆(载嘉庆志,今不详旧址)。
江阳谱
清乾隆时为赵雅镇,属安贤乡辖治。同期,杨九场、新溪子场形成集市。
光绪时名兆雅,场上有居民一百户以上。
民初仍均属安贤乡。
民国廿三年(1934),兆雅隶属特兆镇(辖特兴、兆雅)。同年,设杨九乡。
1935年,兆雅归第三区管辖,设乡公所于此。
1950年,兆雅为第一区区公所驻地,兆雅辖兆雅、万山、新溪3个乡,杨九辖杨九、大安、白狮、代周四个乡。
1952年,杨九划归第四区,撤大安乡,并入杨九乡。
1956年,合区并乡时,将万山、新溪与兆雅合并,成立兆雅乡。并将白狮、代周两乡并入杨九乡。
1958年,建立兆雅、杨九人民公社。
1962年,将新溪划出,成立新溪公社。
1964年,又将新溪与兆雅合并。
1984年,恢复兆雅镇,新溪乡并入。
1992年,杨九乡并入兆雅镇。
2020年,下设安贤、杨九2 个社区以及大石坪、古佛、两河、燕岩、石龙、型家、永和、凤鸣8个村。
泸县第四中学、泸县天宇职高位于该镇,详见泸县一中到泸县十六中校史简介一文。
81年四川地图
名胜古迹
犀牛大峡谷:长1000余米,接壤龙马潭区桐兴院子,两边悬崖绝壁,藤蔓高悬。牛背溪在峡谷中奔流,形成红岩子瀑布、吊树岩瀑布等飞流直下,以及响水滩、犀牛潭深不可测。牛背溪旁,建于清道光六年(1862)的桥头石碑犹存。
新溪古街:又名新溪村、新溪子,明正德年间成街(按:最早方志记录为乾隆。),因有一溪水横穿主街而得名。新溪村房屋大部分是明清建筑。阁楼、戏台、祠堂等错落有致。石街、台檐、花台等雕刻形态各异。明清时代繁荣一时,是川南地区极负盛名的货运集散码头,鼎盛时期有400 余户1600多人。2004年,新溪子古街被列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新溪
极乐寺:原名三清观,创建于清代顺治年间,迄今350余年。清同治五年(1866),由泸州二僧蔡大亨等人修复。极乐寺位于泸县兆雅镇街上,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84平方米,有大雄宝殿、山门及生活配套用房。
极乐寺
特产:
杨九菜刀,杨九莱刀锻打精细,安钢适度,淬火好,砍切均宜,不夹不卷口,故远近闻名,上百年来畅销各地。
兆雅公社概况
兆雅公社位于县治东北部。东邻太伏公社,南与长安公社毗连,西靠杨九公社,北与石马公社接壤。面积约37平方公里。辖2个街村,13个大队,170个生产队。
兆雅场始建于南宋,永乐时名赵市镇,并设有公馆(载嘉庆志,今不详旧址)。清乾隆时为赵雅镇,属安贤乡辖治。光绪时名兆雅,场上有居民一百户以上。民初仍属安贤乡。民国廿三年(1934)隶属特兆镇(辖特兴、兆雅),1935年归第三区管辖,设乡公所于此。解放后为第一区区公所驻地,辖兆雅、万山、新溪3个乡,1956年合区并乡时,将万山、新溪与兆雅合并,成立兆雅乡。1958年建立公社,1962年将新溪划出,成立新溪公社,1964年又将新溪与兆雅合并。
民国地图
原隶属兆雅公社的大队如下:
兆雅公社 以驻地兆雅镇得名。
兆雅镇 始建于明。按:泸县《民国志》载:“距城四十里,场期二五八。”
新溪子 以场址位于长江北岸的小溪沟畔得名。按:泸县《民国志》载:“新溪子场,距城三十五里,场期一四七。”
瓦子大队 以境内瓦子坝得名。
钟鼓山 山下溪水奔流,声如洪钟,故名。
隆兴寺 古庙,已圮。
万山大队 以驻地万山得名。
商坪大队 以驻地商垣子地处坪上得名。
商垣子 商姓建房于山坪得名。
石龙大队 以驻地石龙山得名。
石龙山 山埂形状似龙,故名。
新桥大队 以驻地新桥得名。
燕岩大队 以石岩形状似燕子得名。
三清观 道教古庙,以玉清、上清、太清得名。按:民国泸县志有载其名,余不详。
毛姜岩 以毛、姜二姓岩下建房得名。
型家大队 以境内邢家坝,更邢为型命名。
五显庙 旧中国南方供奉的神道,本兄弟五人,故称五显庙。
玉皇大队 原名中和,后以境内玉皇观得名。
中和街 玉皇观寨外一小街。
玉皇观 此庙供奉玉皇大帝,故名。按:民国泸县志有载其名,余不详。
坝头大队 以境内坝头屋基得名。
象岭大队 以驻地象岭得名。
青龙大队 原名瓦房,后以境内青龙嘴得名。
古佛大队 以境内古庙中塑有大佛菩萨得名。
永和大队 取永久和平之意命名。
湖溪口 长江北岸一条小溪的出水口。
乾隆泸州志
安贤社区
位置境域 为兆雅镇政府驻地。东与兆雅镇古佛村、燕岩村相邻,南依长江,西邻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社区,北连云龙镇。辖区面积3平方千米。
社区名由 来得名源于古地名安贤乡。
建制变迁 1950年,新建泸县一区兆雅街村、新溪乡街村、杨九乡街村。1958年,分别改称兆雅公社街村、新溪公社街村、杨九公社街村。1984年,分别恢复为兆雅街村(新溪街村并人)、杨九乡街村。1992年,杨九乡街村并人兆雅街村。2003年12月,3个街村组成安贤社区。2012年,从安贤社区中划出杨九乡街村成立杨九社区。2021年,下设6个居民小组。
古佛村
位置境域 位于兆雅镇东南方向,泸永公路主干线上,距兆雅镇政府驻地0.5千米。东接太伏镇张枣村,南邻永和村,西邻兆雅镇安贤社区,北连云锦镇冯石村。辖区面积6.5平方千米。
村名由来 因境内有一个古佛洞而命名。
建制变迁 1950年,新建一区(兆雅)古伏村、万山村、瓦子村。1958年,改称兆雅公社古伏大队、万山大队、瓦子大队。1984年,分别恢复为兆雅镇古伏村、万山村、瓦子村。2005年,3个村合并保留古佛村名。2021年,下设15个村民小组。
名胜古迹
古佛洞:位于古佛村1组,造像分布在“U”字形山崖石壁,清代开凿。原为1个大寺庙,现存27尊造像:儿挑娘、雷公、电母、罗汉、眼前佛、瑞兽、释迦佛、韦陀等。造像大者高近6米,小者高1米,雕刻精美,风格各异。按:民国《泸县志》载:“佛岩寺,在新溪、兆雅间,明时古刹,民国初培修。”
康熙泸志
燕岩村
位置境域 位于兆雅镇中部,兆雅镇政府驻地。东与云锦镇黄泥堡村相接,南与古佛村、永和村、型家村相毗,西与龙马潭区特兴镇长安社区相连,北与石龙村相邻。辖区面积7.8平方千米。
村名由来 因境内有一石崖形如燕子而叫燕子岩,后以此为村名。
建制变迁 1950年,新建泸县一区(兆雅)商坪村、新桥村、燕岩村直属兆雅区。 1958年,3个村改称大队,属兆雅公社。1984年,恢复兆雅区商坪村、新桥村、燕岩村。 1992年,3个村属兆雅镇。2005年,3个村合并为燕岩村。2021年,有14个村民小组。
名胜古迹
燕子岩旧址(川南师范学堂燕子岩旧址):位于燕岩村1组,泸县四中校园内。现存1个四合院及其附属建筑,坐东南向西北,木结构歇山式建筑,青瓦屋面。前厅通高6.5米,面阔22.8米,进深10.65米。抗日战争时期,泸州城内的川南师范学堂,为躲避侵华日军轰炸,两度迁到燕子岩。2013年,燕子岩旧址被公布为泸县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定桥:位于燕岩村6组,石质平板梁板,呈北南走向。两墩三孔跨于无名小溪上,建造年代为清代。桥长12.6米,宽0.88米,高2米,板厚0.3米,雕刻手法细腻生动,较大气。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泸县龙桥群。
型家村
位置境域 位于兆雅镇西南部,距兆雅镇政府驻地3.1千米。东靠安贤社区新溪场,南临长江,西与特兴街道魏园村、和平村相接壤,北与龙马潭区特兴街道张嘴社区、展望村、走马村相接壤。辖区面积6.58平方千米。
村名由来 以小地名型家坝为村名。
建制变迁 1950年,新建泸县一区(兆雅)型家村、玉皇村(因境内玉皇观命名)、坝头村(因居住地命名),属兆雅乡管辖,1958年,3个村改为大队,隶属新溪公社。1984年,恢复3个村,属兆雅镇管辖。2005年,3个村合并为型家村。2021年,下设 12个村民小组。
名胜古迹
石祖坟:原有龙王石碑、古岩石梯等古迹。传为明代兵部尚书熊文灿之墓,有谚语“新溪子薄刀岭玉皇观,墓门正对瓦窑滩”。熊文灿相关介绍见熊文灿籍贯考一文。
型家村
永和村
位置境域 位于兆雅镇西面、长江北岸,距兆雅镇政府驻地1千米。东邻古佛村,南邻太伏镇玉溪村,西靠长江,北邻型家村。辖区面积6.5平方千米。
村名由来 寓意永远和平。
建制变迁 1950年,新建泸县一区(兆雅)永和村、青龙村(地形宛如一条青龙)、向岭村(地形犹如一头大象)。1958年,3个村改为大队,属兆雅公社。1984年,恢复3个村建制,属兆雅镇。2005年,3个村合并为永和村。2021年,下设12个村民小组。
名胜古迹
永济桥:位于永和村内永济溪、东北一西南走向,横跨。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光绪二十五年(1899)两次培修。为石质拱券梁桥,2墩3拱;长18.8米、宽4.25米。桥头东北端,有1道石质仿木结构碑,乾隆五十年(1785)所立;另有1座直碑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所立,上刻维修记录。该桥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泸县龙桥群。
泸县民国志
杨九公社概况
杨九公社位于县治东北部。东接石马公社,东南为兆雅公社,南邻长安公社,西连永寿公社、茅坝公社,北界宝藏公社。面积约30平方公里,辖1个街村,10个大队,125个生产队。
清乾隆前,已形成集市,因杨姓占了一半,场中有九道坎子,故名杨九坎,后简称为杨九。民初属安贤乡,民国廿三年(1934)为杨九乡公所驻地。解放后1950年属第一区管辖,境内分为杨九、大安、白狮、代周四个乡。1952年划归第四区,撤大安乡,并入杨九乡。1956年合区并乡,划入兆雅区,并将白狮、代周两乡并入杨九乡。1958年建立杨九人民公社。
按:乾隆《泸州志》中载“梁九坎,距州六十里。”,盖口音相近传讹。同时说明,早在乾隆时候杨九便已经形成集市,非《泸州乡镇志》《泸县地面录》所谓嘉庆年间。
原隶属杨九公社的大队如下:
杨九场 因杨姓占多数,场中有九道坎而得名。
按:泸县《民国志》载:“距城五十里,场期二五八。”
大石坪大队 原名大石,后以境内大石坪得名。
大石坪 房屋建于大石埂之坪上得名。按:哪吒导演家乡。
高岩大队 以辖地高岩子得名。
石敢当 屋侧有一泰山石敢当的石碑。
黄坝大队 以境内黄坝子得名。
猫儿大队 以驻地猫儿山得名。
断桥 此桥修建时,曾断过多次,故名。
半坡大队 以境内半坡得名。
栖流大队 以驻地栖流所得名。
栖流所 清咸丰四年为安置外流人员而修建的房屋,故名。
凤鸣大队 原名柏林,后以境内凤鸣山得名。
大路边 此房位于宝藏至兆雅大路之侧,故名。
大岩寺 因此庙建于半岩之上。
郑家大队 以境内郑家观得名。
两河大队 原名双河,因重名更为两河。
观音山 以屋后山上塑有观音像得名。
二郎大队 以境内二郎庙得名。
民国地图
杨九社区
位置境域 位于兆雅镇北部、万得公路线上,距兆雅镇政府驻地7.3千米。东与云龙镇高家嘴村相邻;南、西、北由大石坪村环抱。辖区面积0.67平方千米。
社区名由 来因境内原有九条大路,小地名“杨九坎”,曾是杨九乡政府驻地,故名杨九社区。
建制变迁 1950年,建杨九乡街村。1958年,改称杨九公社街村。1984年,恢复杨九乡街村。1992年,杨九乡街村并人兆雅镇街村。2003年,属兆雅镇安贤社区。2012 年,从安贤社区划出杨九乡街村成立杨九社区。下设4个居民小组。
杨九
大石坪村
位置境域 位于兆雅镇西北部,距兆雅镇政府驻地7千米。东与凤鸣村相邻,南与龙马潭区石洞镇顺江村交界,西与云龙镇战旗村相接,北与杨九社区相连。辖区面积9.7 平方千米。
村名由来 因小地名大石坪而得名。
建制变迁 1950年,建杨九乡大石村、高岩村、黄坝村。1958年,3个村改称大队,属兆雅公社。1984年,恢复3个村,属杨九乡。1992年,属兆雅镇。2005年,大石村、高岩村、黄现村3个村合并为大石坪村。下设18个村民小组。
两河村
位置境域 位于兆雅镇东北方向,距兆雅镇政府驻地8千米。东与云锦镇天台寺接壤,南与凤鸣村毗邻,西、北与云龙镇朱梅滩村、奇峰镇渔庆村相连。辖区面积8平方千米。
村名由来 河坎溪和观音山溪汇合流人龙溪河,故命名为两河村。
建制变迁 1950年,新建泸县一区(兆雅)代州乡两河村、二郎村、郑家村。1958年, 3个村改称大队,属杨九公社。1984年,改为杨九乡两河村、二郎村、郑家村。1992年,属兆雅镇。2005年,两河村、二郎村、郑家村3个村合并为两河村。下设12个村民小组。
名胜古迹
二郎庙:1座古庙,位于两河村13组。新中国成立前,被称为“天竺寺”。据当地老人讲,二郎庙河对面的山坡上,曾有1棵大树像天竹,故把此庙称为“天竺寺”。不知何时,“天竺寺”改称“二郎庙”。
石龙村
位置境域 位于兆雅镇北部,距兆雅镇政府驻地4千米。东接云锦镇黄泥堡村,南连燕岩村,西邻龙马潭区特兴街道幸福村,北依凤鸣村。辖区面积7.4平方千米。
村名由来 原有十个山头形如巨龙,取名“十龙山”,后谐音为石龙村。
建制变迁 1950年,新建泸县一区(兆雅)石龙村、苗儿村(杨九公社)。1958年,改称兆雅公社石龙大队、杨九公社苗儿大队。1984年,改为兆雅镇石龙村、杨九乡苗儿村。1992年,苗儿村亦属兆雅镇。2005年,2个村合并为石龙村。2021年,下设12个村民小组。
名胜古迹
白思桥:清代初士人白司所建,7墩8孔石质平板梁桥,呈南北走向。桥长22.9米,宽1.2米,高2米。南向北第三、四、五个桥墩依次雕刻有狮、龙、大象。狮口衔绶带,龙张口含珠,大象鼻向右弯曲,雕刻手法细腻,造型生动。该桥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泸县龙桥群。
凤鸣村
位置境域 位于兆雅镇北部、万得公路线上,距兆雅镇政府驻地5千米。东邻云锦镇,南邻石龙村,西邻大石坪村,北邻两河村。辖区面积8平方千米。
村名由来 从前有一处石堡,风吹来产生回音像凤凰鸣唱,加之本地有一个凤仪庄,故名凤鸣村。
建制变迁 1950年,新建泸县一区杨九乡凤鸣村、半坡村(地处半山腰)、栖流村(因沟渠多故名)。1958年,3个村改称大队,属杨九公社管辖。1984年,恢复3个村建制,属杨九乡。1992年,属兆雅镇。2005年,3个村合并为凤鸣村。2021年,下设12个村民小组。
名胜古迹
大岩寺古寨:地处凤鸣村与原半坡村交界处,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代修固完善。古遗址占地10万平方米,寨墙为石砌,高7米、厚2~3米、长2500米。古寨城墙和城门较完好,古街道遗址、寺庙遗址现尚存。
凤鸣百思桥
名 人
杨兆蓉(1880一1963),名家彬,泸州本安贤乡兆雅人。民主主义革命家。1901年就读于川南经纬学堂,与李琴鹤等发起组织输新学社。1904年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明治大学学习。1905年加人同盟会。1907年,杨兆蓉回成都。9月,与余英、黄方等策划发动永宁、泸州、江安起义,因泄密失败。1908年,赴印尼、爪哇等地,在华侨中宣传民主革命。1911年策划驻泸巡防军起义,迫使永宁道台刘朝望反正,成立川南军政府,杨兆蓉任枢密院副院长。12月,军政府改为总司令暑后,任总务科长并代理总司令。1912年,任泸州同盟会会长。1915年,在灌县组织北伐招讨军,任参赞、政务处长等职,后调铜梁县知事。此后历任重庆镇守使暑秘书、江北县知事、四川讨贼军总司令部主任秘书、四川省长公暑顾问等职。1928年,约集陈铸、李琴鹤等集资创办泸县女子师范学校,杨兆蓉任校长。抗战胜利后,被选为四川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并出任考察团组长、专员,巡视县政。1948年任泸县平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杨兆蓉当选为泸州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1963年10月病逝。
原创 越影 蟾山老农
来源:《泸州乡镇志》、《泸县地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