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织密“红色纽带”,让党旗在流动中飘扬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19日 四川
在山西柳林县贾家垣乡的春日暖阳里,到村工作大学生王潞楠将“红色暖心包裹”递到流动党员手中时,这个装着登记表、学习资料的文件袋不仅承载着组织的牵挂,更折射出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的创新实践。当300余万山西儿女跨省流动追逐梦想时,三晋大地通过构建“三级专岗”管理体系、打造“双向共管”服务机制、搭建“作用发挥”实践平台,让流动党员在服务他乡与回报家乡的双向奔赴中,书写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忠诚答卷。
织密组织网络:三级专岗构建管理“坐标系”。山西建立的县乡村三级专岗管理制度,犹如在流动党员管理版图上精准定位的经纬线。县级组织部门党员管理科室负责人统筹全局,乡镇党建办专员对接具体事务,村级到村工作大学生落实日常服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链条。在临汾市,每个流出党员都有“三本账”:组织关系转接台账、参加组织生活记录、作用发挥情况档案,这些精细化管理工具让3.2万名流动党员始终处于组织视野之内。这种“专人专责、专岗专管”的模式,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都管都不管”的治理困境,为新时代党员管理提供了山西范式。
创新服务机制:双向共管架起情感“连心桥”。当运城市盐湖区为流出党员寄送“红色家书”时,北京市朝阳区流入党员党支部同步开展的“晋商文化微党课”正在讲述平遥古城里的红色故事。山西探索的“流出地+流入地”双向共管机制,通过建立286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实现组织生活“异地同标”。在太原市迎泽区,流入党员可凭“电子党员证”就近参加主题党日,流出党员通过“三晋先锋”APP每月直播汇报思想,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让组织生活突破时空限制。更令人动容的是,长治市为流动党员家属提供健康体检、农忙帮工等12项暖心服务,用组织温度化解游子乡愁。
激活先锋能量:实践平台搭建价值“展示台”。在浙江义乌的晋商产业园里,流动党员张建军带领的“新晋商先锋队”正在调解商户纠纷;在海南三亚的山西瓜果种植基地,党员技术员李卫东通过直播传授种植技术。山西实施的“流动党员先锋工程”,通过设立政策宣传岗、招商信息岗、矛盾调解岗等10类实践岗位,让3.8万名流动党员在异地他乡亮明身份、发挥作用。更值得关注的是,吕梁市建立的“流动党员建言库”已收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建议1200余条,其中37条转化为政策举措,真正实现了“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的价值升华。
站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交织的历史坐标上,山西的探索启示我们:流动党员管理不是简单的“数据归集”,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情感共同体,通过服务优化打造价值共同体,通过平台搭建形成发展共同体,从而织密“红色纽带”。当每个流动党员都能在组织怀抱中找到归属感,在服务群众中收获成就感,在建设家乡中体现存在感,党旗就永远能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灯塔,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