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以人民为中心绘就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2日      四川

 

 

       近日,《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一书的出版发行,为新时代民政工作提供了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这部著作系统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民政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民政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领域的生动实践。从脱贫攻坚的兜底保障到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到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始终贯穿着"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核心要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了民生根基。

       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筑牢民生保障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战略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民政工作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民心工程。从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到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从推进残疾人福利制度改革到加强困境儿童保障,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实践效能。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民政系统构建起"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政策体系,累计实现200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兜底保障脱贫,生动诠释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执政理念。当前,面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新挑战,必须始终把民政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以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织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论述摘编》中,"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在浙江考察时提出"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在湖南调研时强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在青海考察时要求"加强基层治理",总书记的民生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这些重要论述指引民政系统构建起覆盖城乡、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建成各类养老机构3.7万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特别是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民政部门迅速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实施"先行救助",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320亿元,用制度温度温暖了亿万民心。这些实践成果充分证明,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深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激活基层治理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基层是民政工作的一线阵地,也是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从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到"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从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新时代民政工作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城乡社区已发展成为65万个基层治理单元,注册社会组织超过90万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167万人,这些数据背后是民政领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互联网+民政服务"让低保申请、婚姻登记等事项实现"掌上办""跨省通办",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这些改革创新实践,既提升了民生服务的精准度,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聚焦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拓展民生发展的"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政工作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这"三个聚焦"明确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主攻方向,也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路径。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民政部门探索建立"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民生保障模式;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老年学校超过7.6万所,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实现城乡统一。这些成就昭示我们,民政工作必须始终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的出版,恰逢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时期,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论述摘编》精神,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民生工作,让民政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的民生根基。在这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著作指引下,新时代民政工作必将书写出更多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绘就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巴中市恩阳区民政局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