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书香浸染三湘地,终身学习正当时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2日      四川

 

 

       “上个月,龙溪村村民的借阅量达上百人次,农业、文学、养生类的最受欢迎。”9月19日,2025年湖南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娄底开幕,活动现场连线位于涟源杨市镇的阅美书屋,带领大家共赴阅读之美。(9月21日 红网)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龙溪村村民在农业、文学、养生类书籍前流连忘返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上百人次的借阅数据,更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永恒渴望。2025年湖南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开幕,恰似一缕春风,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的理念在三湘大地生根发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终身学习的本质,正是让知识之渠常流常新。龙溪村借阅热折射出的,是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是村民对文学养分的深切渴望,是群众对养生知识的真诚追求。这种“需有所应”的学习生态,正是终身学习最生动的注脚。湖南省连续14年举办学习周,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社区院落,正是要打通知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让学习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存方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年大学里银发学子执笔挥毫的身影,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在长沙一社区老年大学,82岁的王奶奶通过线上课程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如今已能熟练进行视频通话、网上购物。这种“数字反哺”的案例,正是终身教育在老龄化社会中的温暖实践。而青年夜校里,95后程序员小张在工位旁摆开《诗经》,在“蒹葭苍苍”中寻找代码之外的诗意,这种"左手代码,右手诗卷"的跨界学习,正是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最好诠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终身学习需要点滴积累,更需要制度保障。湖南以老年大学、青年夜校、线上教育为三大支柱,构建起立体化的学习网络。在娄底阅美书屋,村民们通过“云图书馆”系统可随时借阅全省优质图书;在湘西苗寨,直播平台让非遗传承人走进千家万户。这种“线下实体+线上虚拟”的双重空间,真正实现了“处处能学”的愿景。

       站在数字化革命的潮头,终身学习更显其战略意义。当5G技术让偏远山区与省城课堂实时互联,当AI助手为每位学习者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构建“学习共同体”。湖南省14年的坚持,正是要在三湘大地培育“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土壤,让每个个体都能在知识的沃野中拔节生长。

       书香浸染三湘地,终身学习正当时。当龙溪村的月光洒在翻动的书页上,当长沙街头的读书灯渐次亮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轨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在这个知识迭代加速的时代,唯有将学习融入生命基因,让书香浸润每寸土地,才能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的愿景真正照进现实,让终身学习成为三湘儿女最动人的生活方式。(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