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快牛”勿用鞭打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2日      四川

 

 

       “快牛”勿用鞭打——这一话题近来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广泛共鸣与转发。文章中“累死快牛,闲死慢牛”的现实场景,正在无数机关单位中循环上演,戳中了无数疲惫不堪的“快牛”的心。

       “鞭打快牛”折射的,不只是职场个体的无奈,更是管理惰性与效能黑洞的集中暴露。深究背后病灶,是一种恶性循环,能者多劳异化为“能者过劳”,慢者逍遥反成“摸鱼标杆”。这不仅透支“快牛”的身心,也让“慢牛”在舒适区彻底沉沦,最终导致团队整体效能不升反降。其本质是管理者在任务分配上的懒政,以“路径依赖”代替科学调度,以“鞭子”的便利取代识人用人的智慧。结果,组织活力在无声中窒息,人才梯队建设沦为空谈。

       这一现象之所以掀起舆论热潮,源于公众对公平与效率的焦虑。当“多劳多得”的朴素原则被扭曲成“干得越多,任务越重”,当“担当”异化为“负担”,“优秀”反而成了“枷锁”,怎能不让人共鸣?社交媒体上“工具人”“老黄牛”的自嘲,是职场人对价值错配的无声抗议,也是对高效、公正组织文化的深切呼唤。

       破解“鞭打快牛”困局,需要一场刀刃向内的效能革命。一是任务分配要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建立科学的岗位职责清单与能力评估体系,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二是绩效评价要赏罚分明,杜绝“大锅饭”,让“快牛”的付出转化为晋升机会与应有回报,让“慢牛”在清晰考核下无处遁形。三是构建赋能型组织生态——通过轮岗交流、技能培训,推动“慢牛”加速成长;建立“任务银行”机制,实现工作量可视化与动态调剂,避免资源错配。

       鞭子抽向“快牛”,抽走的不只是汗水,更是人心与未来。唯有以制度革新驱散管理惰性,以公平杠杆撬动整体效能,才能让每一头“牛”在适合自己的土地上奋力耕耘。如此,才能迎来“快牛不累、慢牛奋蹄”的和谐局面,让组织活力奔涌不息,事业发展满园春色。(作者: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