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秸秆“涅槃”:化作春泥更护田

巴蜀党建   2025年9月22日      四川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的金色稻浪间,秸秆低茬粉碎机正将“废弃物”转化为滋养土地的“天然肥料”。这一场景不仅绘就了农业生态新图景,更折射出中国基层治理的智慧与双碳目标的实践哲学——秸秆焚烧立法补短与民间舆论的博弈中,低茬粉碎还田成为生态与政治双赢的破局密钥。

       秸秆粉碎还田绝非简单的“粉碎+掩埋”,而是土壤生命的“再生手术”。据科技教育司数据,连续3-5年还田可使土壤有机质提升10%-15%,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0.3%和15.2%,相当于为土地注入“长效营养针”。湖南珠晖区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机械化作业将割茬高度控制在15公分以下,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厘米,籽粒损失率极低,配合每亩10元补贴,实现95%的综合利用率。更深远的是固碳减排价值——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12.3%,相当于每公顷农田年固碳0.8吨,与化肥减施15%-30%的环保效益叠加,构成气候智慧农业的微观样本。

       秸秆焚烧,此前湖南立法补短背后,是生态红线与民生诉求的张力平衡。2024年3月,全网秸秆禁烧敏感信息占比飙升至58.59%,农民对“一刀切”政策的抵触与专家“间谍案”引发的舆论风波,倒逼政策柔性化调整。通道县“镇统筹、村负责、户参与”的网格化治理模式,通过入户宣讲、农机补贴、技术培训三管齐下,将“要我还田”转化为“我要还田”的主动实践。湖北仙桃的案例则揭示另一维度:当92岁老人因烧秸秆被罚写检讨,暴露的是执法温度与规则刚性的冲突,而“划区限烧”试点与跨区域协作机制的探索,正是对“邻地松懈”公平性质疑的破题之道。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秸秆的命运变迁恰是此理。昔日焚烧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化作酸雨罪魁,如今粉碎还田则让秸秆“化作春泥更护田”。这种循环不仅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更暗含政治智慧:当政策执行从“禁止焚烧”转向“引导利用”,从“末端管控”转向“源头赋能”,便实现了从对抗到协同的治理转型。正如湖南夷望溪镇探索的“稻麦—肉牛”联营模式,秸秆饲料化率达80%以上,让废弃物在产业链中循环增值,这正是“变废为宝”的现代诠释。

       站在双碳目标的历史坐标上,秸秆低茬粉碎还田不仅是农业技术的革新,而是秸秆最好的“涅槃”,更是基层治理智慧的缩影。它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与民生诉求从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走向共生共赢的绿色通道,需要政策柔性、技术硬核、农民参与的三维支撑。这,或许就是中国乡村振兴最生动的生态政治哲学。(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