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共研“文化血脉”促提升
——张赟名师工作室赴花丛中学开展送教下乡集中教研活动
巴蜀党建 2025年10月27日 四川
为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10月27日,巴中市恩阳区张赟名师工作室在花丛初级中学成功举办了“同课异构”暨“送课下乡”集中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为全区同学科教师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同课异构,构出别样精彩
活动核心环节是董丹丹与廖奉成两位老师围绕同一课题——《延续文化血脉》进行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两位老师基于对课标的深刻理解,从不同的切入点和教学思路出发,设计了风格迥异却又同样精彩的课堂。
董丹丹老师的课堂情感充沛,通过丰富的视频与案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廖奉成老师则逻辑严谨,善于设疑引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责任。两堂课殊途同归,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为观摩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范式。

集体研讨,研出教学深度
教学展示结束后,在工作室主持人张赟老师的主持下,全体参会教师移步会议室开展了集体教研。研讨气氛热烈,教师们围绕两堂示范课的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目标达成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与交流,并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该课题的中考复习策略”等关键问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张老师谈到,在教学内容上,两堂课逻辑清晰、紧扣课标,围绕“延续文化血脉”“文化自信”展开,从文化内涵到中华文化特点,再到文化自信,层层递进,有效落实了“文化认同”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多样且富有启发性:通过四大发明、语言文字等载体将文化具象化,借助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传承,并以问题链驱动学生思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课堂关注学生真实问题,及时引导,在知识体系构建与文化情感认同上实现双落实,教学效果显著。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无数智慧的火花,实现了资源共享与共同提升。
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艺的切磋,更是一场教育智慧的盛宴。它有效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促进了校际间的教研交流,对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