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守护好乡村振兴“钱袋子”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17日 四川
乡村振兴资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就持续深化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等方面突出问题治理作出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关键环节,严查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护好乡村振兴“钱袋子”。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需要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然,乡村振兴资金涉及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多,管理使用涉及资金分配、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等多个环节。同时,因“三资”工作涉及面广量大、业务性强,包含村级财务支配、账面明细、资产收益、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再加上基层监督力量相对薄弱,能力不足、下沉不深、“高频低效”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为此,一旦程序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便容易滋生“微腐败”,严重影响党的公信力,危害极大。
盯紧监督 “关键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基层治理根基。细数“三资”所出现的问题,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往往由村(居)基层组织负责人兼任,加上农村人情、宗族、利益等因素影响,及个别基层干部理想信念滑坡,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中独断专行、有恃无恐,从而滋生腐败和作风问题,成为集体资源资产、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绊脚石”,需切实管住用好小微权力。
找准监督“小切口”。农村集体“三资”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村级工程项目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领域。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不仅涉及到硬件建设,更要重视人的改变,重视乡村产业的振兴,同时离不开监督的有效助力,抵达“最后一公里”,及时回应百姓关切关注的问题,及时发现“小问题”,并由小及大、由点及面,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整改,进一步放大监督效应,畅通基层毛细血管。
拧紧监督“安全阀”。“三资”是村集体重要的“家底”。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监督多元、运行阳光的机制让村集体“家底”逐渐厚起来、活起来,有力护航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前行。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身处基层最前沿的党员干部这根“针”如何,决定着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共谋百姓福祉的关键作用。这根针能否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功效,是基层各级组织建设面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课题。以监督“利剑”护航乡村振兴,守住群众“钱袋子”。
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把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监督融入日常,融入各个方面,用好管好乡村振兴资金。相信,只要落实好资金绩效管理要求,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跟踪督促,将监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用清风正气护航乡村振兴,唱响和谐发展“交响曲”。(作者: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