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听力双播,为“国家选才”多上一道保险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17日 四川
浙江、江西、安徽等地自2026年起,高考外语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听力第一节5道题改为播放两遍,内容优化、时长不变。按下“双播键”,目的并非技术炫技,而是把真实能力重新系在选才核心。播放次数增加后,命题必须更精准,语篇结构分层、信息锚点集中、语速在可追溯区间。语料库脚本、语速曲线等“细枝末节”,体现的是对真实交流节奏的敬畏,让“第一遍抓重点、第二遍核推断”成为看见实力的窗口,也让押题、背模板无处藏身。
改革要稳,公平、教学、制度三条线必须同频。双播对农村和薄弱学校意义尤甚,他们既怕“一遍过”的偶然惩罚,也担心新规变成额外负担。升级语音室、共建语料库的探索值得肯定,更关键的是把设备可用率、运维更新、教师培训覆盖纳入督导清单,公开数据,让基层感到改革有抓手。学校层面若仍停留在“讲题—刷题”,再先进的情境课堂或听说平台也会沦为摆设。双播提供的是抓信息、推结论的真实语境,教师愿不愿以任务驱动、分层训练把它变成课堂日常,决定了改革能不能走出考场、落到育人。
制度是保障,也是硬考验。命题、播放、评估任一环节松动,双播就难逃“形式主义”之讥。语料是否备案、语速是否量化、设备抽检是否到位、后台监测是否有人盯、区分度与错因结构是否反馈命题与培训,这些技术指标必须公开透明,形成“做得好可追、敷衍要问责”的闭环。教育部强调“能力立意”,不仅要写在试卷上,还要落实到听评分离、口语联动、农村语音室升级、教师培训常态化等责任清单,明确时间表和验收标尺;同时建立面向考生和家长的评估结果发布与反馈渠道,让群众知情又能监督。
多一次听懂机会,是尊重学习规律;逼学校围绕实战能力教书,是把外语课堂从“做题工厂”拉回“交流训练场”;以标准公开、数据闭环守住底线,才能让实战型人才冒头。下一步,应让听评分离、口语测评、资源均衡在同一平台协同:师资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学分,设备巡检与运维绩效挂钩,流程数字化减轻基层负担。把这道“保险”扣牢,双播听力就能成为动真碰硬的制度自省,每一次考试才对得起“国家选才”四个字。(作者: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