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笔下见政治 文风显忠诚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17日 四川
文以载道,字见风骨。公文写作从来不是简单的“笔杆子活”,而是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份文件、一篇报告,承载着党的意志,体现着干部的“政治三力”。近期,多地集中整治公文“抄袭病”,靶向的不仅是文风问题,更是作风乃至党性问题。笔下有无规矩,检验的是干部政治上硬不硬气;文风实不实,关系到决策部署能不能落地生根。
文风不正,其害甚深。当干部满足于当“搬运工”,用模板套写代替思考谋划,思想便会“庸俗化”,对上级精神的理解只会停留在“浅表层”。思想上浅尝辄止,笔下自然言之无物。那些热衷于穿靴戴帽、堆砌辞藻的公文,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让基层“看得懂、干不了”,造成工作“形式化”,形成政策落地的“中梗阻”。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将照抄照转奉为“保险之举”,看似与上级保持了“绝对一致”,实则放弃了因地制宜的责任与担当,导致责任“虚置化”,最终污染的是一方政治生态。
“笔杆”上的歪风,根子在“脑袋”里的偏差。究其根本,是一些干部政治站位不高,未能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认识文稿起草工作的严肃性,把写作纪律视为“软约束”。这种思想上的松懈,容易导致政绩观的错位。少数领导干部将“快出东西”等同于“干得快”,默许甚至鼓励“抄得巧”,恰恰忽视了文字背后最关键的政治判断力。长此以往,“能写”与“会干”在干部“选育管用”中便成了两张皮,文字能力培养被虚置,政策理解与精准表达的能力自然会脱节。
祛除“笔尖上的形式主义”,组织部门必须打好“组合拳”。要敢于“亮剑”,将公文“原创性”作为铁规矩,对抄袭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投机取巧者“栽面子、丢位子”。更要善于“立尺”,把选人用人的指挥棒树正,将干部的文稿作为考察其政治素养与履职能力的“活材料”,让“笔力”成为干部评价的重要标尺,真正做到“提拔谁,先看他写了什么”。治本之策则在于持续“赋能”,将写作训练嵌入干部日常教育,引导干部把调查研究作为练笔的“磨刀石”,深入基层一线拜群众为师,在实践中锤炼将问题思路转化为执行路径、将群众智慧转化为政策方案的真本领,让“笔杆子”真正硬起来。
一文一字见担当。匡正文风,既是“小切口”,更是检验干部政治忠诚、责任担当的“大课题”。各级组织部门要从严抓起、从实管起,让每一份公文都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锻造出一支政治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者: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