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头雁”领航处,“雁群”活力增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17日 四川
当教育部公布首批600名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名单,湖南28人的身影格外亮眼。这不是简单的荣誉授予,而是教育强国战略在县域土壤的精准落子——600只 “头雁” 振翅而起,正为破解县中困境、重构城乡教育生态注入关键动能。
头雁计划的时代意义,首先在于打破县中师资的“失血循环”。数据显示,全国县中教师曾缺编7.7万人,优秀教师或被城区学校高薪挖走,或陷入“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湖南28位入选教师中,不乏扎根湘西南山区数十年的骨干,他们的留任与赋能,正是对“抢挖师资”乱象的有力回应。计划通过3年聘期制与工作室建设,让优秀教师获得事业上升通道,正如长沙名师周琦勋驱车90公里送教下乡的坚持,“头雁”的稳定能带动整个“雁群”的活力。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构建县域教育的“造血机制”。头雁教师并非孤军奋战:他们要建立学科共同体、开展有组织科研,更要提升团队数字化能力。这让人想起长沙名师农村工作站的成效——106个工作站培养学员超3000人,90%成长为教学骨干。湖南此次入选的教师已着手搭建湘中数学教研联盟、湘西语文数字化备课平台,这种“精准滴灌”式培养,远比零散帮扶更具可持续性,真正实现“一人入选,全域受益”。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头雁计划更承担着“搭桥铺路”的使命。县中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不仅在师资,更在技术应用。头雁教师需引领工作室成员玩转智慧课堂、开发数字课程,这与《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中“教育数字化赋能”的要求高度契合。湖南某头雁教师研发的“乡村版AI错题本”,已让三市八县的学生受益,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正是县中拥抱数字时代的生动注脚。
从更大格局看,头雁计划是教育强国与乡村振兴的“连接线”。近60%中学生就读县中,县中质量直接关系乡村人才培养根基。当湖南28位“头雁”带领县域教师钻研项目化教学、落实“五育融合”,培养的不仅是会考试的学生,更是能扎根乡土的建设者。这恰是政策的深意:让县中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让教育公平照进每片田野。
600只“头雁”的起飞,只是县中振兴的序幕。唯有持续保障经费投入、完善评价机制,让“头雁”有舞台、“群雁”有奔头,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湖南的实践与全国的探索,正共同书写着教育均衡的时代答卷。(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