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时评 || 以“非遗+人才”为抓手,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留才硬支撑

巴蜀党建     2025年11月17日          四川

 

 

       据11月14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近日,淮安市清江浦区开展“承遗古韵 助才留淮”系列活动,通过非遗技艺搭建人才交流平台,组织青年沉浸式体验烧箔画制作。看上去是一场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一次把人才工作从“给政策”延伸到“给生活”、从“谈条件”走向“增认同”的探索。面对不少青年择城就业时更加看重生活品质、文化氛围等“软指标”的情况,用好“非遗+人才”这一组合,有助于回答“怎样让青年愿意来、留得住、过得好”。

       当前,各地人才竞争升温,安家补贴、购房优惠、落户放宽等“硬政策”纷纷出台,但“条件差不多”的同质化问题也较为突出。实践表明,薪酬待遇、发展平台是青年考虑去向的前提,却难以单独形成优势;如果一座城市“工作机会差不多、生活感受一般”,人才即便来了,也可能“干一阵就走”。住房成本、办事便利、社交圈子、文化空间等关系生活质量的“软环境”,正影响着青年“愿不愿来、留不留得住”的选择。

       清江浦区的做法,着力点就在于把文化资源转化为青年可感可及的生活场景。通过烧箔画体验,让非遗从展柜里“走出来”,变成可以动手创作、交流分享的互动载体,让青年在铺箔勾勒间彼此介绍专业特长、交流发展打算,在轻松氛围中扩大“朋友圈”、融入“城市圈”。同时,把政策沟通、需求对接嵌入这样的日常场景,比起单纯在会议室“讲政策”,更容易让青年敞开心扉、说真话、提实需。若能通过制度安排,将类似项目纳入人才工作总体布局,打造面向青年的人才活动品牌,就有望让“来淮的人”逐步成长为“愿意留在淮、愿意建设淮”的人。

       当然,用好“非遗+人才”,并不是要以软环境替代硬条件,而是在夯实产业基础、发展平台、待遇保障等硬支撑的同时,把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柔性工作”做细做实,实现硬软相济、相互增益。对有条件的地方而言,可以结合本地非遗、历史街区、公共文化空间等资源,推出一批面向青年的体验项目,与住房、交通、教育、休闲等政策相衔接,真正把“政策清单”变成“生活方案”“成长路径”。谁能把文化软实力用到人才工作的“刀刃上”,让青年在一座城的日常生活中感到舒心、安心,谁就更有可能在人才竞争中赢得长久优势。(作者:陈文华)